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水晶宫_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的内容围绕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水晶宫展开,同时还会深入解析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感谢大家的阅读!
本文目录
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业盛会之一,自举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工业创新发展,加强国际间产业合作。其中,水晶宫作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先进的展览设施和丰富的展览内容,成为展示各国工业成就的重要窗口。本文将从水晶宫的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创新与合作的典范。
一、水晶宫的背景
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自1885年创办以来,已走过130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博览会见证了全球工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各国工业合作的加深。水晶宫作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895年,由英国著名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这座建筑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拜占庭式等多种建筑风格,成为当时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水晶宫的特点
1. 独特的建筑风格:水晶宫采用钢铁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特点。其独特的穹顶结构,使得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的观展环境。
2. 先进的展览设施:水晶宫内部设有多个展厅,分别展示各国工业成就、创新技术和产品。馆内还配备了先进的展示设备,如多媒体、互动体验等,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现状。
3. 丰富的展览水晶宫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展示各类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为参观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工业信息。
三、水晶宫的影响
1. 推动全球工业创新发展:水晶宫作为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的举办地,为各国工业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在这里,各国企业可以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分享创新经验,从而推动全球工业创新发展。
2. 加强国际间产业合作:水晶宫为各国企业搭建了合作桥梁,促进了国际间产业合作。许多跨国公司在博览会上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
3. 提升城市形象:水晶宫作为伦敦的标志性建筑,提升了伦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博览会也为伦敦带来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水晶宫,作为一座汇聚创新与合作的典范,见证了全球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水晶宫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全球工业创新发展、国际间产业合作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水晶宫为全球工业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水晶宫是什么
问题一:水晶宫是什么意思 5分 水晶的宫殿!
问题二:小说简介里的水晶宫是什么意思 一男多女开后宫
问题三:水晶宫在动漫里是什么意思 后宫
在起点小说里经常看到,因为起点会和谐掉很多词语,所以用水晶宫来代替。
问题四:水晶宫是什么意思? 水晶宫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水晶宫是英国伦敦一个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最初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内,是万国工业博览会场地。1854年被迁到伦敦南部,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表示它的烧毁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2013年10月5日,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表示,计划斥资5亿英镑,在原址重建这一地标性建筑,曾辉煌一时的“水晶宫”可能会再次矗立在伦敦南部。
“水晶宫”是一家以讽刺文章著名的Punch杂志因其建筑通体透明宽敞明亮而给予的名称。
问题五:水晶宫是什么意思 (⊙o⊙)…水晶宫不是英超的一支球队吗
问题六:水晶宫是什么意思?? 是新手有什么不了解的话,只要不要太快买,
看你是新手,多赚钱有什么不好
聪搓洲浇矩
问题七:英国历史上的“水晶宫”是什么? “水晶宫”是一座展览馆,专为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而设计建造。 “水晶宫”位于伦敦海德公园内,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宽408英尺(约124.4米),长1851英尺(约564米),共5垮,高三层,由英国园艺师J・帕克斯顿按照当时建造的植物园温室和铁路站棚的方式设计,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透明,宽敞明亮,故被誉为“水晶宫” 。 “水晶宫”共用去铁柱3300根,铁梁2300根,玻璃9.3万平方米,从1850年8月到1851年5月,总共施工不到九个月时间。1852-1854年, 水晶宫被移至肯特郡的塞登哈姆,重新组装时,将中央通廊部分原来的阶梯形改为筒性拱顶,与原来纵向拱顶一起组成了交叉拱顶的外形。1936年,整个建筑毁于火灾。 “水晶宫”虽然功能简单,但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 它所负担的功能是全新的:要求巨大的内部空间,最少的阻隔; 第二、 它要求快速建造,工期不到一年; 第三、 建筑造价大为结省; 第四、 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五、 实现了形式与结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第六、 摈弃了古典主义的装饰风格,向人们预示了一种新的建筑美学质量,其特点就是轻、光、透、薄,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 有人描写在“水晶宫”里的感觉如同“仲夏夜之梦”,清朝官员张德彝说:“一片晶莹,精彩眩目,高华名贵,璀璨可观。”相信是贴切精当的描写! 展览会结束后,水晶中被拆开运到伦敦南部,按照更精致的设计重新组装。它成为一个举行各种演出、展览会、音乐会和其他娱乐活动的场所。1936年11月30日晚,水晶宫几乎全部毁于火灾,残垣断壁一直保留到1941年。
问题八:杭州水晶宫是什么,在哪里 杭州水激宫歌舞厅 电 话:0571-85132006地 址:文晖路叶青兜桥下
公交 151 36 813
问题九:水晶宫什么意思 后宫
在起点小说里经常看到,因为起点会和谐掉很多词语,所以用水晶宫来代替。
问题十:英国的水晶宫是什么样子的? “浪漫”的水晶宫? 今日听讲座,主讲者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他的讲座中提到了水晶宫,把它作为欧洲建筑中的一个代表介绍给了听众们。也许因为讲座是面向普通市民,听者层面甚广,加之以时间有限只有2个小时,所以只是以各地代表建筑为点,向听众们大致介绍了两千年来东西方建筑发展所经历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没能联系到相关的典故与背景,这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好在主讲者曾经出访西方多国,拍了许多相关的建筑图片,与我平时在各种出版物中所见惯的图片相比,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另外这位专家因是文学专业的,在这次讲座中也融入了一些文学的知识,例如他提到了欧洲的巴洛克文学,是伴随巴洛克建筑和艺术而发展起来的,有机会自要找一本巴洛克主义小说来看看,不知以极尽奢华、追求繁杂的巴洛克会在文学作品中要怎样去呈现它特质了。 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名字特诱人,想想这会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呢?很容易把它与童话中的宫殿联系在一块吧。我最早知道这名字,是初中时在《新概念英语》中学到一篇短文,题目就是《The Crystal Palace》,水晶宫是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建于1851年位于伦敦海德公园内,是英国为第一届世博会(当时正式名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而建的展馆建筑,是由玻璃和铁这两种材料所建,当时参展者共计25国,水晶宫引起了世界各国不小的哄动,尽管有这样的介绍,想象中的水晶宫仍是一个美伦美幻的房子。1963年这座名震一时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 多年后再看水晶宫,就不再存有这种浪漫的想法了。从历史的角度看水晶宫,它的确是在建筑领域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再结合当时的背景,就知道为什么它能成为19世纪世界建筑的代表之作了。英国是于18世纪晚期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早期最早结束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的中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第一届世博会是在英国召开的,水晶宫的恢弘气势象征了19世纪英国的强盛和世界的核心地位,从一个面反映了当年英国的强大国力,当年对水晶宫的赞美实际上就是对英国的膜拜。水晶宫后来整个建筑被移到了伦敦南区,该地区别称“水晶宫”不知是否与此有关,早前孙继海加入的英超水晶宫队也是在伦敦,可见早已消失的水晶宫在在英国人心中还是很有分量哦。 从建筑本身来说,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1849年英国白金汉宫决定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建造一幢临时性但具有恢弘气势的展馆建筑,1850年8开工,1851年5月建成,速度如此之快因为只用玻璃和铁这两种主要建材,这栋建筑使用了面积九十万平方英尺、相当于八万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个半的标准足球场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应商Chance Brothers提供,这家公司是当时唯一拥有可提供如此庞大需求的工厂,却仍然必须从法国聘请劳工协助,以赶上展期的建筑进度。而另一个主要建材是铁,包括铁柱三千三百根,铁梁两千三百条,占地面积七万四千平方公尺,宽度与长度分别约为408英尺、1851英尺(相当于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层楼。水晶宫当然不是一座浪漫建筑,因为有透明的玻璃下铁质构架是清晰可见的,但“水晶”一词确是对这个建筑应用的大量玻璃的准确反映。正是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技术上的一系列重大发明与创新,为这座新式而庞大的建筑迅速诞生提供的技术条件、物质基础和劳力供给。在我看来在20世纪的将材质与结构作为建筑物的基本特征展示出来的作品都在法国,一个是蓬皮杜国际艺术中心,1977建成开馆;二是由华人建筑师贝聿名为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1989年落成使用,也就......>>
世博会展示哪些内容
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的简称,这是一项世界性的非贸易性的大规模的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举办世博会必须由主办国申请,经世博会的国际组织同意。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参展国的地位和声望,因此,有着近150年历史的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界博览会是一个涉及时间、地域、门类、品种等各方面都有广泛内容的大型活动,一般情况下,它只分作两类。一类是综合性世博会,另一类是专业型世博会。在过去所举办的50多次世博会中,以综合性世博会为多。综合性世博会展出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办国无偿提供场地,由参展国自己出钱,建立独立的展出馆,在场馆内展出反映本国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的综合成就。综合性博览会一般5年举办一届。专业性博览会展出的内容要单调些,它是以某类专业性产品为主要展示内容,下列主题可以视为认可类展览会:生态、陆路运输、狩猎、娱乐、原子能、山川、城区规划、畜牧业、气象学、海运、垂钓、养鱼、化工、森林、栖息地、医药、海洋、数据处理、粮食等。参展国在主办国指定的场馆内,自行装修、自行布展,不用建设专用展馆。′99昆明世博会就属于专业性国际博览会。
具体的如下:
一、什么是世博会?
世博会的全称是世界博览会,它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舞台,它展现了人类在多个领域的奋斗进程,启发大家思考未来。世博会融合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每一届世博会都让千百万民众打开眼界,并产生思想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促发新一轮的学习、竞争和进步。
世博会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展览会不同,世博会是非贸易型的博览会,其参展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一般的展览会相比,世博会举办规格高、持续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也多。
世博会历史悠久,它的诞生比奥运会还要早45年。从1851年在伦敦举办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以来,世博会已在近30个国家举办。当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主要展示的是自动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起重机等工业革命的成果。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新发明和工业新产品,如电话、留声机、霓虹灯、海底电缆等,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与世人见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博会已从主要展示工业革命成就和各国先进工业品的博览会,演变为综合展示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成就的世界盛会。因此世博会通常又被称作是“经济、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奥运会”。
世博会不仅广泛地反映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而且日益关注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首次引入“主题”概念,把“进步的世纪”作为主题,明确提出科技发明和创新是今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后,能源、淡水、海洋、居住与环境、运动与交流、人类与自然先后成为世博会的主题。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以“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为主题,倡导传播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智慧”为主题,倡导人类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主题在世博会的提出,展示了各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做出的努力,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积极探索,显示了人类理性的进步。
成功的世博会,不仅参展国家多,展示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富有创意,而且内涵深刻,理念先进,能给人们留下丰富想象和深刻启迪;不仅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提升举办国的国际形象。
世博会为举办国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70年大阪世博会,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苏。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先后举办了17次世博会,法国和日本则分别举办了13次和5次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注册类和认可类两种。
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即属于注册类世博会,上一届注册类世博会是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最近意大利米兰夺得了2015年注册类世博会的举办权。
另一类认可类(以前称专业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展出内容相对单一,如生态、陆路运输、原子能、城区规划、畜牧业、气象学、海运、粮食等等。今年即将举行的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以及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就属于认可类世博会。
同时国际展览局也认可一些园艺展览会,如大家熟知的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就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也属于国际展览局认可的专业类博览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会期从2010年5月1日起至10月31日,历时184天。目标是吸引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前来参展,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二、世博会上看什么?
既然世博会这么重要,这么有意义,大家肯定要问,2010年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到底能看些什么?通俗讲就是“看世界”。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3.28平方公里的园区里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中展示,展示之精彩,场面之盛大,启迪之深刻,一定会让参观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甚至影响到某些人的一生。再具体点,我们可以说是看文化、看科技、看发展。
首先,看文化。
世博会是个文化盛会,参观世博会首先是看文化。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与世博会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含义。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上惊艳亮相的水晶宫开始,历史世博会总有一些建筑引领时代潮流,成为经典,为人津津乐道。上海世博会预计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截至目前确定自建场馆的国家有40多个。随着部分国家正式签署参展合同,创意独特的国家展馆也一一浮出水面。
比如说英国馆,是一座名为“创意之馆”的建筑,外部由大量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组成。每根触须顶端都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这些光源可被组合成多种图案、颜色和信息。所有的触须都在风中轻微摇动,形成展馆表面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盒子”。
与此同时,展馆的外表面还可以通过信息和图像的形式向外界显示展馆内部的活动。“创意之馆”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将为零。
再看投资预算近2亿人民币的西班牙馆,8500平方米的展馆由万千柳条“编织”而成,俯瞰就像一个形状独特的篮子。西班牙馆的建筑材料以环保材料为主,有弧度的钢梁相交形成像篮子一样的结构,外墙覆盖着柳条,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日后拆卸,也可以让自然光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的景色。展馆内部主要使用竹子和半透明纸作为材料,顶部则使用太阳能,从而起到节能效果。
瑞士展馆设计也十分新颖。展馆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顶楼将种满绿草和蒲公英,观众乘着缆车登顶,并可近距离地闻到蒲公英的香味。
法国是首批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3月底其国家馆方案也在上海揭晓。名为“感性城市”的建筑,看上去像漂浮在水平面上,和黄浦江相得益彰,而且这个方案在能源方面应用了高新技术,展馆将实现能源自供。在法国馆内,30%面积将会种上中国和法国的植物,营造出法国大庭院的自然感觉,用于展馆建设的投资预算高达4亿元人民币。
除去上述外国国家自建馆,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部分建筑也极具特色。中国国家馆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整体呈斗拱状,也像中国古代的官帽,高度60多米,气势磅礴。
位于黄浦江畔的世博会演艺中心,将是国内首个容量可变的大型演艺场馆。整体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会呈现不同形态。白天如“时空飞梭”、似“艺海贝壳”,夜晚梦幻迷离,恍若“浮游都市”。
以上种种,我不再一一列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参展合同,公布展馆方案,我们可以期待,在上海世博会将能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一饱眼福。而这仅仅是世博会展示全球文化魅力的一种形式。
再以丰富的文化演艺活动为例。上海世博会会期184天,每天在园区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将超过100场,总数将超过2万场次。从这个角度看,它将是民众的嘉年华,欢乐的海洋,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内每个省区市包括广东省都将拥有5天的活动周期,举办“省区市活动周”活动。这既是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世博会的大平台,也是各省区市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舞台。在活动周期间,各省区市将通过舞台表演、街头巡游、广场展示等方式展现各自具有地域、民族、民俗特色的演艺节目。广东的粤剧、木偶戏、舞狮、象牙雕刻、剪纸等各种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都独具特色,并且运作模式成熟,演出资源丰富,可以利用上海世博会这一平台向海内外参观者充分展示。
其次,看科技。
世博会是各国展示各自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的舞台。因此,各参展国都会拿出自己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展示。
爱知世博会上,除了风格各异的各国展馆外,最受关注,出尽风头的当属日本企业馆。丰田展出的机器人乐队,能够非常娴熟地吹奏乐曲,灵活自如地变换队形;索尼公司用超大型激光投影仪在50米宽的显示屏上为观众播放电影,效果令人震撼。园区内,无人驾驶车来回穿梭,警卫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各司其职。观众处处都能感受到高科技运用的魅力。
在上海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将会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展示和主题的演绎。相信我们的企业馆也会有精彩的高科技演绎。目前已经有10家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确认建馆参展上海世博会。其中既有上汽和美国通用汽车的联合体,也有中国航空、中国航天等,值得期待。
第三,看发展
世博会还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世界上最超前的发展理念,最成功的探索和实践都将汇聚此地。世博会也是人类围绕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思索的大论坛。上海世博会的创新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是我们看发展的一个好案例。
一直以来,世博会的参展主体都是国家和国际组织,而上海世博会为了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在世博园区内创新性地开辟“城市最佳实践区”,在全球范围遴选出最佳的城市发展实践案例进行展示。这些案例既可以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案,也可以是治理环境污染的良方,还可以是增进人际交流,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努力。总之,城市最佳实践区将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走在其中,你就能提前领略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感知城市未来的发展理念。
城市最佳实践自荐案例征集活动自2007年5月启动,2008年1月31日截止。一共收到113个案例,有效申报案例106例。今年3月20日,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国际遴选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选出了15个实物建设案例、40个展馆案例两大类案例,其中有10个是中国城市申报的案例,包括广州申报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治理行动”。会议还决定增设第三类展示案例,展示方法将涵盖建设实物和展馆展示以外的包括剧院式、论坛式、多媒体式、网络式、展板式等在内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时间长短也比较灵活,保证广大优秀自荐案例的参与。
清代末期官员和民众参加世博会经历
中国人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可追溯到首届世博会。在继后的海关代办中国参博期间,世博会场亦不乏中国士宦的身影,为世博史增添了华文的光彩。
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人——希生广东老爷 自1851年首届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即首届世博会)起,中国就与世博会有了亲密接触。中国精良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登上世博会舞台,可谓时日久远了。
受邀参加开幕式的“中国第一人” 时光回溯159年,在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就有中国人被邀请出席。有趣的是,这个信息,是从英国画家塞鲁斯所绘首届世博会开幕式画中获取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该画面右侧突出位置上的一位中国人,就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木帆船“耆英号”上的一位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
耆英号是中国航海史上一艘颇具传奇色彩的船只,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该船以钦差大臣耆英的名字命名。耆英因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而臭名昭著,可是“耆英号”帆船却在航海界美名远扬。
“耆英”号全长近50米、宽约10米,载重750吨;全部用柚木造成,有15个水密隔舱;甲板上竖有三桅,其主桅高达27米。这个规模在当时堪称巨舰,令英国船商大为惊奇,便花高价购买了这条船,准备拆解开来加以研究。因此该船当年远赴欧美,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航行。
耆英号于1846年12月从广东出发,途经美国,在纽约等地逗留。后从波士顿出发,用了2l天的时间,于1848年3月抵达英国伦敦——这比当时美国的定期邮轮跨越大西洋的时间还要短。
这艘船上载有大量中国工艺品,吸引了不少英国人登船参观,维多利亚女王、狄更斯等名人都曾登上过这条船。由于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耆英号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希生,就被邀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嘉宾。
自发寄送展品的“中国第一人” 在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中国参展的商品是什么东西呢?它们又是怎样运到伦敦的呢?这也是一段传奇性的佳话。
据最近发掘出来的史料表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中国展品,是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托运到英国去参展的。
徐荣村(1822年-1873年)名瑞珩,字德琼,别号荣村,是广东香山拱北北岭人。少年即好学,后出外经商,游遍东南沿海诸口岸,终成巨商。他还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赴沪闯荡的商人,后在英商“宝顺洋行”担任买办。
徐荣村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为原则,专事经营丝绸、茶叶买卖,在沪上甚有名气。
1851年,清朝咸丰元年,英国在伦敦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途径邀请10多个国家参展,并告知各国,会展期间将进行展品和工艺评比。这一消息,自然也辗转传到了远隔重洋的中国。
徐荣村在商界打拼多年,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他立即察觉到伦敦世博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于是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成12捆,紧急托运寄往英国。
起初,由于“荣记湖丝”的包装太粗陋,在世博会上并未受到青睐,所幸这次世博会举办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荣记湖丝”的优良品质终于被参观者所发现。
经博览会评定,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并获“参展商纪念奖”。可以说,中国产品在世博会上的首次亮相是很成功的。
睁眼看世博的“中国第一人” 在徐荣村的事迹被发掘出来之前,在漫长的时间里,学界大多认为第一次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清末文人王韬。
王韬(1828年-1897年)初名王利宾,字仲弢,出生于江苏,是晚清思想家、近代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远涉重洋到达法国马赛,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后又在寄寓伦敦期间,参观了已搬迁至伦敦郊区的首届世博会建筑“水晶宫”。
王韬的一生,也堪称传奇,他18岁时考取秀才,1848年到上海,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工作,参与了重译《圣经》。
太平天国起事期间,王韬受新思潮影响,曾化名上书太平军将领,为其出谋划策。后因“通贼”罪名被李鸿章下令通缉,于1862年在英国领事馆人员护送下,搭乘怡和洋行的邮轮亡命香港。
1867年,王韬受外国友人之邀,乘轮船取道新加坡、开罗,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了他在欧洲的漫游。
王韬在参观了伦敦郊区的世博会“水晶宫”之后,曾有详细的文字描述会场盛况。他说,水晶宫“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丈。窗栏槛,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晶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必备”。
在二战期间,为防止德军飞机轰炸,英国人自行拆掉了水晶宫。因此王韬的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字,在今天就显得弥足珍贵。当时是王韬第一次用文字描述了世博会景象,并传回中国,所以称他为“中国睁眼看世博会的第一人”,也不算错。
此后历届世博会的情况,就以各种途径陆续传到了中国。可惜当时民智未开,中国人习惯称之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还无法认识到世博会在商业和科技上的巨大推进作用。
代表官方赴会的“中国第一人” 中国官方第一次委派代表、并以国家代表团身份参加的世博会,是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清政府委派的代表团中只有一个中国人,叫李圭,是以海关文牍(秘书)的身份参与其事的。
李圭(1842年-1903年),字小池,出生于江苏江宁,为人“性倜傥,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概,平时崇论宏议”。
1860年前后他曾在太平军中做过“写字先生”;1862年到上海谋生,加入了英、法组织的“常胜军”,办理军中文案。1865年英国人霍博逊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时,李圭受聘为文牍,在海关供职长达20余年。
晚清时期,中国海关税务概由外国人“代办”,所以代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国人仅有李圭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李圭的这次参会影响却很深远。
1876年5月13日,李圭带着一名翻译以及中国馆聘用的一位美国人,一起乘船离开上海,约一个月后到达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然后改乘火车抵达费城参加世博会。
博览会结束后,李圭又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于1877年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介绍环游世界的情况,尤其翔实地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
费城世博会共有37个国家参加。据李圭记载,博览会场面宏大、展出物品丰富多彩。会场设“总院”(即主展厅)以及各国展区,此外还设置了“机器院”、“绘画石刻院”、“耕种院”、“花果草木院”与“女工院”等专门展区。
世博会的中国馆,竖有木质大牌楼,上书“大清国”三字。门楼上的横额、对联均由李圭拟定,横额为“物华天宝”,对联曰“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中国馆备受各国观众瞩目,参展物品共720箱,价值约20万两白银。其中各种土特产与手工艺品,如丝、茶、瓷器、绸货、雕花木器、景泰蓝等,在世博会上被推为第一。
李圭在这次世博会上,也看到了西方国家精美的展品,并为之惊叹不已,认为“皆为有用之品,可以增识见,得实益,非若玩好仅图悦目者也”。
李圭还借这次参加费城博览会的机会,参观游历了美国华盛顿和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后从马赛乘船,穿过苏伊士运河,经新加坡、西贡、香港,于同年12月返回上海。前后历时近9个月,行程8万里。他在《环游地球新录》一书里,向国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符合当时中国各阶层渴望变革图强的历史潮流。李圭这个“小人物”,也因此在中国近代变革史上留下了名字。
该书出版后,民间争相购买并翻刻。李鸿章还亲自为之写序,盛赞世博会这种交流形式“益于国家者,甚远且大”。康有为读了此书后,被书中描述的新事物所吸引,毅然选择了“向西方求真理”的道路。从那时起,世博会就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4月30日 总第1996期 第四版
本次关于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水晶宫和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上一篇:无